ravely

[韓國的鍮器] 韓國獨有的鍮器,其起源是?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5-16

撰写: 2024-05-16 15:44


我們的傳統鍮器(鍮器/brassware)是指以銅78%、錫22%的最佳合金比例,在1200~1300℃的高溫下熔煉而成的銅器。 我國的黃銅歷史,從青銅器時代、三國時代到朝鮮時代,一直以來都與陶瓷器並列,代表著高級器皿的文化。特別是自古以來,安城鍮器便享譽全國,甚至衍生出「安性맞춤」(量身打造)的詞彙,可見其品質之優良。

[韓國的鍮器] 韓國獨有的鍮器,其起源是?

놋반 안성맞춤 방짜유기 (照片來源)



銅器具備一種特性,當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有毒物質或對人體有害的異物接觸到容器表面時,不久之後容器表面就會變成紫色,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具有殺菌和清潔作用的材料。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如果使用銅器的人身體出現異常,則身體接觸到的器皿表面會產生反應,顏色會發生變化;此外,也流傳著利用銅器盛裝物品進行消毒、驅除害蟲(水蛭)等傳聞。主要成分銅具有殺菌、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消除癌症,並有助於刺激大腦、預防老化和減輕體重。


<大邱防짜鍮器博物館關於鍮器由來的說明>

我國從青銅器時代開始就使用鍮器,從目前出土的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可以推測當時的鍮器製造技術。我國的青銅器文化似乎受到來自西伯利亞的『米努辛斯克-斯基泰』青銅器文化相關的北方系『鄂爾多斯-遼寧地區』青銅器文化的影響。青銅器時代初期,製作了琵琶形銅劍和粗文鏡,後期則獨立鑄造細形銅劍,迎來了全盛時期,並製作了細文鏡、鈴鐺、祭祀用具等各種工具。


之後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與鐵器共存一段時間後逐漸消失,並從三國時代開始再次發展。百濟將冶煉和加工技術傳授給日本,此事記載於『日本書紀』中,而武寧王陵(525)王后頭部出土的青銅製大鉢,便是用青銅製成的鉢。此外,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新羅在景德王(742~765)之前就設立了『鐵鍮典』機構,負責管理鐵和鍮石,由此可知,三國時代和統一新羅時代是金屬材料和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期。當時卓越的製造技術,從佛國寺釋迦牟尼佛像、上院寺梵鐘(725)、聖德大王神鐘(771)等眾多佛教美術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


高麗時代生產色彩鮮豔的『高麗銅』,並與中國進行貿易。製造技術也得到發展,除了佛像和各種佛教用具、生活用品、銅活字外,後期還製作了火炮等各種器物。王族和貴族也將用防짜技法製作的薄而堅韌的青銅器皿用作餐具。


朝鮮時代初期,國家就開始積極投入礦產的開採,根據『經國大典』的記載,國家設立了製造鍮器的鍮匠,其中中央工匠(京工匠)由工曹(負責工程事務的官署)負責8人,尚衣院(負責皇室服飾的官署)負責4人,此外,地方官府也配置了相當數量的外工匠(負責地方所需鍮器的工匠)來製造鍮器。由於朝鮮時代實行崇儒抑佛政策,因此佛教色彩濃厚的金屬製品並不多,但卻生產了許多造型簡單樸素的生活用品和民間工藝品,例如煙盒、火爐、香爐、餐具等。儘管當時瓷器是主要的餐具,但鍮器仍繼承高麗時代的傳統,被上流社會用作餐具,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也將其作為生活用品使用,因此全國各地都有鍮器生產,並形成了市場。


近代末期,日本以徵用鍮器為名,幾乎掠奪了每個家庭所擁有的所有鍮器。1945年光復後,鍮器開始重新興盛,但6·25戰爭之後,由於開始使用煤炭,人們開始更青睞不易變色的不鏽鋼餐具,鍮器逐漸消失。但最近,透過各種實驗,發現鍮器具有殺滅O-157細菌的功能、檢測農藥成分的功能等,因此再次受到重視,目前被製成餐具、樂器、祭器和各種生活用品。



评论0